他们失去双腿,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身陷困境,却用双手凿开命运枷锁。在云南大理的青山绿水间,三位残疾奋斗者以板凳为腿、以双手为杖、以银锤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镌刻“自强不息”的注脚。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何木林、王家德、王灿华的故事。
何木林:无腿养牛大户的“乡村振兴梦”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漕涧镇,不足1米的身高撑起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生。1990年,5岁的何木林因车祸失去双腿,6次手术后“身高”永远定格在孩童模样。7岁时,父母每日背着他走两公里山路去上学,教室里够不到课桌的窘迫、操场上无法奔跑的落寞,让这个男孩陷入深深的自卑,甚至在深夜蒙着被子萌生“不如离开”的念头。
转折发生在9岁那年。爷爷用老核桃木为他打造了一对木制小板凳,凳面磨出光滑的包浆,凳腿钉着防滑的铁皮。当他第一次用板凳“走”完家门口的石板路,磨破手掌渗着血,却抬头对爷爷说:“我要活出个人样!”从此,小板凳成了他的“双腿”——上学路上,他用板凳“爬”过泥泞;课余时间,他在院子里养兔子,第一次卖兔子赚来的5元钱,被他压在枕头下攥了整夜,“原来我不是家庭的累赘”。
展开剩余85%2015年,大学毕业的何木林带着积攒的3万元回到家乡,在漕涧镇的山坳里创办“木林养殖场”。起步时,5亩荒地上只有3头牛,他趴在板凳上清理牛圈,粪便溅满衣襟也顾不上擦。为了掌握技术,他把《肉牛养殖大全》翻得卷了边,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养殖专家的联系方式,深夜打着手电筒在牛棚观察牛的反刍规律。当传统养殖因卫生问题导致犊牛存活率低时,他专程到外地考察,咬牙贷款引进漏缝板养殖设备——这种能自动漏粪的装置,让牛舍清洁效率提升60%。如今,养殖场已扩展到20多亩,配套青储饲料加工厂和牲畜交易点,市场好时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纯利润达70多万元。
2024年冬天,同镇女孩何会张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他。婚礼上,何木林用布满老茧的手握住妻子:“我没腿,但能为你撑起一个家。”2025年1月,女儿的啼哭让这个特殊的家庭充满暖意。如今,这位“板凳上的养牛大户”已是镇、县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墙上挂满“大理州自强模范”“云南省残疾人创业就业示范户”的奖牌。
从“趴在板凳上求生”到“带着乡亲共富”,何木林用35年的人生证明:残缺的身体困不住向上的灵魂,自强的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正是全国助残日“团结奋进”的生动注脚——当个体的“不屈”遇上群体的“携手”,就能书写从“个人突围”到“共同富裕”的时代答卷。
王家德:无腿勇士的“五岳攀登梦”
泰山脚下的风,裹挟着三月的寒意掠过7000级石阶。2025年3月8日17时,王家德将防滑硅胶套紧紧绑在手掌,抬头望向云雾缭绕的玉皇顶,轻声呢喃:“泰山,我们终于见面了。”这个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云华村的彝族青年,此刻正以双手为支点,准备用腰臀的摆动丈量这条垂直的天路——六年前那场夺走他双腿的意外,未曾熄灭他心中的火焰,反而让他在陈州励志故事的感召下,将“徒手攀泰山”的誓言刻进了生命坐标。
暮色渐浓时,攀登正式开始。石阶上的露水在春夜凝结成冰,每挪动一步,防滑硅胶套与石阶的摩擦都发出沙哑的声响。王家德的手掌很快被磨得通红,汗水混着石缝渗出的泉水,让本就湿滑的台阶更难着力。“十八盘那段最险,几乎是垂直向上。”事后回忆时,他轻描淡写的语气难掩当时的剧痛——当大多数游客手脚并用地“爬”过这段陡崖时,这个没有双腿的攀登者只能靠双臂交替发力,将整个身体“弹射”着向上牵引,腰腹肌肉的颤抖如同绷紧的弓弦。
时间在黑暗中流淌,当晨曦刺破云层时,他已经在石阶上“行走”了整整14个小时。手掌的硅胶套早已磨穿,露出的血肉与石阶粘在一起,每一次抬手都带着撕裂般的疼痛。“好几次想放弃,但抬头看见峰顶的轮廓,就想起陈州说的‘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用双手为你开一扇窗’。”凭着这股信念,他在3月9日中午12时终于触摸到玉皇顶的石碑——21小时,7000级台阶,这个用双手丈量山河的勇士瘫坐在地,望着脚下翻涌的云海喜极而泣:“我做到了!”
这场极限挑战的背后,是一个普通人与命运的倔强抗争。2013年,19岁的王家德在昆明打工时因意外失去双腿,一度陷入绝望。直到偶然看到无腿登山家陈州的故事,他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行?”如今,靠着政府发放的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他不仅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完全自理,更将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天地:“泰山只是开始,我还要登顶‘五岳’中剩下的四座高山。”
从云华村的田埂到泰山之巅,王家德用21小时的攀登证明:真正的登顶,永远始于对自我的超越。当他说出“下一站,华山”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残疾人的抗争,更是一个民族在逆境中昂扬向上的精神缩影。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王家德的攀登,从来不止于征服山峰,更在于用伤痕累累的双手,在命运的绝壁上刻下“自强不息”的印记。这个从大理深山走出的无腿勇士,正以身体为笔、意志为墨,书写着属于残疾人的“奋进力量”——所谓奇迹,不过是把“不可能”三个字,熬成“我可以”的过程。
王灿华: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助残梦”
“叮叮叮……咚咚咚……”鹤庆县草海镇罗伟邑村的巷陌间,清脆的金属敲击声此起彼伏。在“铭轩堂手工作坊”里,37岁的王灿华正带着工匠们赶制铜制咖啡杯,右腿的假肢在工作台前稳健支撑着他的身体。作为鹤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右腿装着假肢的匠人,用一双手将非遗技艺与助残梦想锻打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技立身、以艺助残”的道路。
24岁那年,一场车祸夺走了王灿华的右腿。“人生的重大变故让我非常痛苦,但生活还要继续。”他抹掉眼泪,握紧了父亲递来的银锤,“腿不方便,我手灵活呀! ”凭借从小耳濡目染的基础,他从零开始学习银器锻制,长时间专注敲打让手掌磨出血泡,行动不便时甚至会摔跤,但“手上磨出老茧就不觉得疼,喜欢上这门技艺就不觉得枯燥”。
为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王灿华专程到云南艺术学院深造,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纹样。他打造的铜器既有非遗技艺的细腻质感,又不乏年轻人喜爱的创新元素——从憨态可掬的龙猫摆件到简约时尚的咖啡杯,独特设计让产品在网上热销,月销售额最高达30万元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数万次锤击的坚守,更是“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的执着。
自己站稳脚跟后,王灿华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样身处困境的人。“我知道身体不便的难处,更明白一技之长能给人多大力量。”从业10多年来,他先后招收80余名徒弟,其中10多人是残疾人,不仅免费传授银器锻制技艺,还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如今,不少残疾徒弟已独立创业,用手艺撑起了自己的人生。
从独自敲响锻制银器的第一锤,到带领一群特殊工匠共同奏响“叮叮当当”的生命乐章,王灿华让非遗技艺成为照亮残疾人就业之路的火把,也让“自强不息”的种子在传承中生根发芽。
以技立身,以艺助残——王灿华用行动诠释着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励志篇章,更展现了“自强精神”与“助残情怀”的深度融合:当匠心遇见爱心,冰冷的金属也能被锻打成温暖的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云龙县委宣传部、洱源县人民政府网 综合整理
编辑:马艺宁
发布于:北京市道正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